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我读巴芒”第44期

王冠亚 王冠亚
2024-09-21

这是我的第326篇原创文章


作者按:

巴菲特和芒格是我的投资和人生偶像,按照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,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,更能收获幸福的美好人生。巴菲特和芒格的观点是我人生重要的“压舱石”,让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可以少一点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彷徨,多一分“不逐萤火迷东西”的淡定。

最近,我经常会在雪球上发一些学习巴菲特和芒格语录的感悟。承蒙雪球厚爱,很多帖子被推荐上了“雪球热帖”,单篇帖子普遍达到了20w-100w的阅读量。考虑到雪球用户和公众号读者并不完全重合,于是我定期将相关内容发布于此,定名为:我读巴芒。每期字数大约1万字,以下为第44期(2023.4.2~2023.4.14):

1

“错过”与“过错”


在2007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谈到了自己在投资上犯过的错误。由于巴菲特并没有聘请投资顾问,也没有董事会成员或投资银行家给他出谋划策,所有的投资决策都是由巴菲特亲自做出的,因此巴菲特称自己做错的为非受迫性失误(Unforced error)。巴菲特提及的三家公司分别是:喜诗糖果、德克斯特鞋业、达拉斯-沃斯堡NBC电视台。

1972年,卖方开价3000万美元出售喜诗糖果,但巴菲特坚持2500万美元的最高出价,所幸最后还是顺利成交,不然这些年喜诗糖果赚到的13.5亿美元就要落入别人的腰包。更重要的是,对喜诗糖果的投资,实际上是巴菲特为优质企业支付溢价的尝试。如果没有投资喜诗糖果的成功经历,巴菲特可能也不会在后来的可口可乐上赚到大钱。

在收购喜诗糖果的时候,大都会广播公司的汤姆·墨菲给巴菲特提供了以3500万美元收购达拉斯-沃斯堡NBC电视台的机会,巴菲特没有接招,这家电视台后来价值8亿美元,让巴菲特后悔不迭;另外,1993年巴菲特以25203股$伯克希尔-哈撒韦A(BRK.A)$ 换股买入了德克斯特鞋业,这让伯克希尔的全体股东白白损失了1.6%的公司股份。

在我看来,巴菲特没有投资达拉斯-沃斯堡电视台属于“错过”,投资德克斯特鞋业则属于“过错”。投资中容易犯的错无非就是这两种:要么是该买的没有买,要么是不该买的买了。相对而言,后者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更严重一些。毕竟,“该买的没有买”只是少赚点钱,而“不该买的买了”更容易亏钱。唯有少亏钱,盈利才能自然来。

(2023年4月14日)

2

卓越、优秀、可憎的生意


在2007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把三种企业类型比喻为三类“存款账户”:一是卓越的企业,会给客户支付高额利息,随着时间的推移,利息会越来越多;二是优秀的企业,会给客户支付合理利息,只有当客户增加存款时,才有可能获得更多利息;三是可憎的企业,给客户支付的利息很少,哪怕客户不断追加存款,也只能获得令人失望的回报。

卓越者如喜诗糖果。1972年~2007年,喜诗糖果的销售额从3000万美元增长至3.83亿美元,增幅约12.77倍;税前利润从不足500万美元增长至8200万美元,增幅超过16.4倍。相比之下,喜诗糖果的净资产从800万美元增长至4000万美元,增幅仅仅只有5倍。不难看出,喜诗糖果的投入产出比很高。

优秀者如飞安国际。1996年~2007年,飞安国际的资本支出总额高达16.35亿美元。飞安国际需要采购大量的飞行模拟器,每台成本超过1200万美元,公司总计拥有273台模拟器,单是这一项的开支就高达32.76亿美元。其间,飞安国际的固定资产投资为5.09亿美元,由此产生的税前营运利润为2.7亿美元,这样的回报虽然不错,但远不及喜诗糖果。

可憎者如美国航空。巴菲特说,自从发明飞机以来,航空公司就一直消耗着大量的资本和财富。投资者给航空公司投的钱,就像是掉进了“无底洞”。1989年,巴菲特就不慎买入美国航空的优先股,直到1998年才侥幸脱身。此后,美国航空两度宣布破产。对于患有“资金饥渴症”的企业,我们一定要仔细甄别,避免入坑。

(2023年4月13日)

3

卓越的喜诗糖果


在2007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我们所寻找的企业,来自于稳定行业中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。它最好是能自然增长,即使没有,这样的企业也是值得投资的。我们可以拿着从这家企业获得的大量利润,再去购买其他类似的企业。没有规定说你必须把钱投向那些你已经赚到钱的公司。”巴菲特还特意点评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企业,那就是喜诗糖果。

1972年,蓝筹印花公司以2500万美元买下喜诗糖果时,它的糖果销售量为1600万磅,销售额为3000万美元,税前利润不到500万美元,经营企业所需的资金约800万美元。喜诗糖果对现金的需求量很少,主要得益于两大优势:第一,销售产品采用现金结算,没有应收账款;第二,生产周期和销售周期较短,几乎没有库存。

2007年,喜诗糖果的糖果销量为3100万磅,销量的年增长率仅仅只有2%,似乎前景黯淡。但是,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关键数据:销售额为3.83亿美元,税前利润为8200万美元,经营企业所需的资金为4000万美元。这35年间,喜诗糖果实现的总利润为13.5亿美元,除了用于再投资的3200万美元以外,其他的资金都流进了伯克希尔股东的腰包。

巴菲特说,实现利润从500万美元到8200万美元的跃升,喜诗糖果仅仅多投入了3200万美元,而一般的美国企业可能要投入4亿美元甚至更多。在我看来,成长可以是有价值的,也可以是无价值的,关键是看投入产出比。实现利润增长是否以大量的资本支出为代价,是我们衡量一家企业是否卓越的重要标准之一。

(2023年4月12日)

4

组织与个人


在2007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写道:“如果一家企业需要有一位超级明星才能产生出色的业绩,那么这家企业本身并不能算是卓越的企业。”巴菲特举例说,如果你所在地区最出色的外科医生开了一家医疗公司,也许公司会获得丰厚的利润,但并不代表这家公司未来会一直如此。如果这名医生离职,这家公司的护城河也会因此消失殆尽。

反观全美著名的梅奥诊所(Mayo Clinic),你可能并不知道它的CEO是谁,但无论是哪位医术精湛的医生从这里离职,都不会对它的护城河造成任何影响。评价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,要看究竟是“企业依赖于个人”还是“个人依赖于企业”。对于严重依赖于个人的企业,一定要多问一句:当核心关键人物离开后,企业将何去何从?

从股票投资的角度看,越是不依赖于个人的企业,其未来发展的确定性就越强。比如说,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、实控人一旦涉及负面新闻,公司股价立马闻讯暴跌。相比之下,$贵州茅台(SH600519)$ 虽然有多任董事长及多位高管因为贪腐问题而身陷囹圄,却没有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任何冲击,甚至都没有反映在股价的波动上。

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,越是不依赖于企业的个人,其人生发展的竞争力就越强。我很早就写过一句话:“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铁饭碗,如果有的话,那就是你自己的实力。”我们要做“U盘型人才”,对所有的电脑都兼容。只要自己腹有良谋,在任何平台上都可以“即插即用”,也可以“随到随走”。

(2023年4月11日)

5

投资中的“排除法”


在2007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再次谈到了他选择股票的四大标准:一是企业简单易懂,在自己的“能力圈”范围内;二是企业有着良好的长期经济前景;三是管理层德才兼备,值得信赖;四是价格合理。按照巴菲特的选股标准,很多股票都可以归入“直接排除”的类别:

比如说,巴菲特不投科技股,是因为大多数科技企业会受到快速且持续的变化影响。尽管从社会的角度讲,“破坏性创新”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,但从投资的角度讲,这样的变化会使得在位企业很难保持持久的护城河。或者说,它不能满足投资中要求的“确定性”。

再比如说,巴菲特不投烂公司,哪怕这些公司拥有非常优秀的管理层。巴菲特认为,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,杰出的经理人都是一项宝贵的资产。但是,如果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过度依赖于经理人的能力,那么企业本身的商业模式可能并不是一流的,这并非巴菲特心目中理想的投资对象。

遇到符合条件的机会时,巴菲特要么买下整家公司,要么买下80%,剩下20%留给管理层。如果无法获得控制权,巴菲特也乐意去买下其中的一小部分股权。巴菲特认为,拥有“希望之星”蓝钻的一小部分权益,远远优于拥有一颗人造钻石的全部权益。投资优质公司的股票,而不是拥有一家平庸的小公司,实际上就是在寻找“皇冠上的钻石”。

(2023年4月10日)

6

伯克希尔收购玛蒙集团


在2007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讲述了并购玛蒙集团的故事。早在1954年,巴菲特还在格雷厄姆-纽曼公司工作时,就跟玛蒙集团创始人杰伊·普利兹克(Jay Pritzker)产生过交集。当时,杰伊不断买入洛克伍德巧克力公司的股票,并以80磅可可豆兑换1股股票的对价,从股东手里回收股票,最终控制了这家公司并大获其利。

此后,巴菲特一直密切关注着杰伊的业务发展情况。1999年,杰伊去世;2002年,杰伊的弟弟兼合伙人鲍勃退休。此后,普利兹克家族考虑出售玛蒙集团的控股权。玛蒙集团和伯克希尔非常类似,也是属于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,旗下涉足9个行业,拥有125项业务。玛蒙集团的年营业收入高达70亿美元,拥有2万名员工。

经高盛的拜伦·特洛特(Byron Trott)牵线搭桥,巴菲特很快和普利兹克家族达成了交易:伯克希尔先以45亿美元收购玛蒙集团60%的股份,并在此后六年内收购其剩余股份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伯克希尔收购玛蒙集团之前,特洛特已经为巴菲特撮合了麦克莱恩等三笔并购交易,特洛特也因此赢得了巴菲特的信任和赞誉。

杰伊生于1922年,是跟巴菲特同时代的商业天才。1957年,杰伊出资220万收购了凯悦酒店,并将其发展为全球知名的连锁酒店品牌;1979年,杰伊出资设立普利兹克奖,这是目前建筑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。在中国,杰伊的知名度可能远远不如巴菲特。可见,“活得久”也是人生最重要的终极目标之一。

(2023年4月9日)

7

巴菲特谈施洛斯


在200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谈到了沃尔特·施洛斯(Walter Schloss)在投资上取得的骄人成绩。施洛斯没有上过商学院,只读过本杰明·格雷厄姆的夜校课程,后来加入格雷厄姆-纽曼公司。1955年,格雷厄姆解散了自己的合伙公司。1956年,施洛斯自立门户,成立了沃尔特·施洛斯合伙公司,开启了长达47年的投资生涯。

巴菲特那篇著名演讲《格雷厄姆-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者》提到,1956年~1984年一季度,施洛斯合伙企业总收益率为23104.7%,年复合收益率为21.3%;其中有限合伙人总收益率为6678.8%,年复合收益率为16.1%;同期$标普500指数(.INX)$ 总收益率为887.2%,年复合收益率为8.4%,施洛斯完胜指数。     

1956年~2002年,施洛斯投资了总共大约1000种证券,获得了显著超越指数的回报。施洛斯没有雇佣员工,他唯一的合作伙伴就是他的儿子埃德温(Edwin),两人从不打探内幕消息,他们通常只以某种简单的统计方式来筛选证券。1989年,在接受《杰出投资者文摘》采访时,埃德温说,“我们试图以便宜的价格购买股票。”

施洛斯遵循的是格雷厄姆“捡烟蒂”的那一套投资方法,所以他买入的很多证券都属于“前景黯淡”型。如果仅仅是选取施洛斯投资的某只股票,即使是跟施洛斯同时买卖, 结果也大多并不理想。要想取得杰出的投资成绩,必须选择一篮子的投资组合,而这正体现了施洛斯的实力。巴菲特认为,施洛斯良好的长期业绩,有力驳斥了“有效市场理论”。

(2023年4月8日)

8

“2%+20%”的收费模式合理么?


在200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猛烈抨击了基金业“2%+20%”的通行收费模式。首先,无论基金管理人是否赚钱,都会向投资者收取2%的固定管理费;其次,如果投资者赚钱了,基金管理人还会提取20%的业绩报酬。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,这是一场“正面我赢,反面你输”的游戏。巴菲特举了个简单的例子:

假设基金管理人创造了10%的收益率,那么他拿到的回报率包括:2%的管理费+1.6%的业绩报酬(8%*20%)=3.6%,而投资者实际拿到的回报率只有6.4%。如果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为30亿美元,那么他可以轻轻松松地赚到1.08亿美元。而同期指数基金有可能上涨了15%,且仅仅向投资者收取一点点象征性费用。

此外,大多数基金都是按照“高水位法”提取的业绩报酬。也就是说,如果6月底基金的收益率为10%,那么它就会先提取2%(10%*20%)作为业绩报酬;如果12月底基金的收益率回跌到5%,那么之前提取的2%是不退的。这样算下来,实际上基金管理人收取了高达40%的业绩报酬,这对投资者显然是非常不公平、不友好的。

我非常认同巴菲特对“2%+20%”收费模式的看法,也非常赞赏巴菲特经营合伙企业时采用的业绩分成制度。假如我将来独立运营一家私募公司,大概率会参考巴菲特的思路:第一,不收取或者仅收取少量维护日常运营的固定管理费;第二,设置一定的业绩比较基准,超过部分才提取业绩报酬;第三,设置回补机制,尽量维护投资者的利益。

(2023年4月7日)

9

大股东减持会打压股价么?


在200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提到,当他决定向盖茨基金会等机构捐出自己的巨额财富时,绝大多数股东都表示理解、赞赏和钦佩,但也有一些股东表现出了一定的忧虑:“收到捐赠的基金会,如果将来有资金用途,要卖出伯克希尔的股票,对股价形成抛压怎么办?”巴菲特认为这样的忧虑是没有根据的,理由如下:

第一,很多公司的股票,全年的换手率超过100%,而伯克希尔的换手率还不到15%,用炒家的话讲,这叫“交投清淡,股性不活”;第二,接受巴菲特捐赠的基金会,哪怕真的有资金变现需求,它们也顶多是在原来的交易量上增加3%,几乎不值一提;第三,即便是那些换手率高的股票,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,更高的交易量会打压股价水平。

这让我想到,此前也有很多投资者担心,腾讯大股东减持会打压腾讯股价。其实,我们完全可以用巴菲特的思路来回答:即便是腾讯大股东不减持,腾讯每天依然有很多卖盘。或者说,即便是腾讯大股东减持,大股东的卖盘在全市场的占比也只是微乎其微。比如说,2023年4月6日$腾讯控股(00700)$ 的成交量就高达1495万股,成交额超过57亿港元。

巴菲特总结说,伯克希尔的股价如何,最终不是取决于市场买卖,而是取决于企业绩效。对此,我深表赞同。在我看来,“大股东减持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,并不一定是不看好企业的发展前景。如果我们仅仅因为“大股东减持”就感到焦虑,那实际上还是在关注市场情绪而不是企业价值。谨记@唐朝 老师的金句:“别瞅傻子,瞅地。”

(2023年4月6日)

10

巴菲特宣布捐赠巨额财富


在200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表示,自己已经把持有的大量伯克希尔股票捐赠给了5家济世为怀的基金会。根据《巴菲特之道》相关记载,2006年6月26日,巴菲特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宣布了自己的财产安排,其中给三个子女及已故妻子的基金会合计支出60亿美元,给盖茨基金会的捐助则高达300亿美元。

巴菲特强调,自己做出捐赠决定,并不是出于税务筹划的考虑。而是巴菲特觉得,自己的开销不及自己所赚的1%,那么就意味着,99%的财富他根本用不上,但是别人却用得上。既然如此,如果把这笔钱一直牢牢攥在自己手上,倒不如让它回归到社会。人生于天地之间,最终又匿于天地之间;财富取之于民,最终也应用之于民。

更难能可贵的是,巴菲特并没有成立自己的基金会,而是直接将巨额财富捐赠给盖茨基金会。因为巴菲特认为,自己更擅长赚钱,盖茨基金会更擅长花钱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自己还要费尽心力就花钱呢?直接捐给盖茨基金会不是更好么?巴菲特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的名利,而是时时以理性的态度思考和处理问题。

盖茨评价巴菲特说:“他将被人记住的,不仅仅是最伟大的投资家,更是最伟大的投资美德家。”对此,我深表赞同。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过,巴菲特真正达到了庄子笔下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”的境界。学习巴菲特,一开始可能是为了赚钱,但随着学习的深入,越来越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。

(2023年4月5日)

11

巴菲特谈薪酬制度


在200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提到,除了伯克希尔以外,自己还在其他19家公司董事会任职。其中,18家公司都将巴菲特排除在薪酬委员会之外,只有1家公司任命巴菲特在薪酬委员会任职。但是,当对公司重大问题进行表决时,巴菲特的提议总是被否决。所幸的是,巴菲特是伯克希尔薪酬委员会的唯一成员,他有权决定40家子公司的薪酬制度。

伯克希尔旗下的40家子公司,业务类型不同,商业模式不同,对资本的要求也不同。对此,巴菲特采取了不同的激励方式。但无论是哪一种薪酬安排,巴菲特都力求简单和公正。巴菲特坦言,在安排经理人薪酬方面,自己几乎没有占用一点时间。巴菲特入主伯克希尔42年以来,也没有经理人因为薪酬问题而选择跳槽到别处高就。

巴菲特对经理人的考核标准,严格遵循“权利和义务对等”的原则。如果伯克希尔整体表现不佳,子公司表现良好,经理人依然会拿到高额回报;反之,如果伯克希尔整体表现良好,但子公司表现不佳,经理人依然会落得两手空空。在美国企业界,有很多CEO表现平平,但却常年领取天文数字般的薪酬,这种情况绝对不会在伯克希尔发生。

巴菲特认为,之所以有这么多公司将他排除在薪酬委员会之外,主要是因为他太过于“独立”。巴菲特的“独立”有利于维护股东利益,但对于董事或高管而言,却未必是一件好事。在我看来,巴菲特真正做到了“能者多劳,奖罚分明”,最大限度避免了“吃大锅饭”,避免了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调动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。

(2023年4月4日)

12

巴菲特谈蓝筹印花


在200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谈到,自己和芒格时不时地就会赶上一些充满商机的浪潮。比如说,美国航空有“飞行里程”积分,美国运通有“信用卡点数”积分,它们都被视为客户积分计划的鼻祖。而巴菲特和芒格对“积分”商业模式的洞察更是远远超前,早在20世纪70年代,巴菲特就买入了专做积分业务的蓝筹印花公司。

蓝筹印花的商业模式是这样的:客户从超市、便利店、加油站等商家购物或消费之后,零售商会给客户发放一些印花。客户把印花收集起来,积累到一定数量后,就可以找印花公司兑换烤箱、水壶等小礼品。蓝筹印花会先从零售商那里收取现金,在客户来兑换小礼品之前,这笔钱是属于公司的沉淀资金,有点类似于保险公司的“浮存金”。

1970年,蓝筹印花的营业收入是1.26亿美元,保有的“浮存金”规模大概在6000万美元~1亿美元之间。1980年,蓝筹印花的营业收入跌至1940万美元;1990年,蓝筹印花的营业收入进一步跌至150万美元;2006年,在伯克希尔980亿美元的总收入中,蓝筹印花仅仅贡献了25920美元。巴菲特在经营上尽心尽力,也没能逆转蓝筹印花的颓势。

从后视镜的角度看,蓝筹印花走向衰落似乎是不可避免的。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,很多商家都开通了自家的积分系统,比如中国移动的话费积分、广发银行的信用卡消费积分,对于客户来说也省去了“集邮”的麻烦。商业模式好坏与否,跟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密切相关。有的旧行业会消亡,有的新行业会崛起,这都是历史规律使然。

(2023年4月3日)

13

伯克希尔总部朴实无华


在2006年致股东的信里,巴菲特谈到了伯克希尔的财务收支状况:当年伯克希尔实现净利润169亿美元,缴纳的联邦所得税高达44亿美元,约占美国联邦政府年度财政支出的1/600,单是联邦所得税的报税文件就多达9386页。除此之外,伯克希尔总部工作人员还要承担美国各州以及国外的税收申报,以及向美国证监会提交各种表格。
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伯克希尔总部仅仅只雇佣了19名员工。位于奥马哈的伯克希尔总部,面积9708平方英尺;另外,芒格有一处位于洛杉矶的办公场所,面积655平方英尺,两者合计10363平方英尺,约合963平方米。伯克希尔为总部员工支付的薪酬,再加上两处办公地点的房租,一共是3531978美元。

一家每年赚取上百亿利润的“巨无霸”企业,总部办公面积居然不超过1000平方米,总部人均员工薪酬居然不超过20万美元,大家能想象么?虽然我知道巴菲特一向以股东利益为导向,一向以控制成本和节制资本见长,但看到巴菲特披露出来的具体数据以后,还是让我产生了深深的震撼。

巴菲特还举了一个例子,在20世纪80年代,所罗门兄弟公司还会专门聘请理发师,为公司高管理发,费用由公司承担。后来公司为了削减成本,理发费用改由高管自理。有一位高管,之前每周理一次发,后来改为每三周一次。可见,企业不合理的福利安排,也会助长铺张浪费之风。巴菲特治下的伯克希尔,就绝不会有类似的现象发生。

(2023年4月2日)

14

△本期奖品:李商隐《无题》

冠亚说

8月23日起,我一直出差在外,直到8月31日才返回武汉。来到9月,2023年转眼就过去了2/3,回首过往,今年一直处于非常忙碌、非常充实的状态。

基金投资、研究企业、阅读财报、读书写作、翻译出版、雪球打卡、冠亚讲书......默默地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,做了很多微不足道的事儿,内心常常充满着喜悦。

最大的感受还是时间不够用。本来,自己的日常工作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;然而,隔段时间总会有一些计划之外的事情出现,常常让人觉得捉襟见肘。

不过,一直忙碌着也有极大的好处,那就是没有闲心去想一些无聊之事。所谓“发愤忘食,乐而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,其实是非常美好的一种人生状态。

今天依然是老规矩,截至当晚22:00,留言点赞最高者获得奖品,顺丰包邮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王冠亚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